学会把握“危”和“机”的辩证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反复强调的重要方法论。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推进中国经济逆势飞扬指明了工作思路和方法路径。
把握辩证思维,科学研判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忧患就是在“治平之事”中看到“不测之忧”,在高歌猛进时不忘风险雷区。这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要求。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结论报告时,一口气列举了党可能遭遇的“十七条困难”,提出“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尤其是对党的高级干部来说,更要有“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的准备。邓小平讲改革和开放的时候也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
当下中国社会各种矛盾风险源,各类矛盾风险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甚至有形成一个风险综合体的可能。从国内看,既有“三期叠加”的影响持续深化,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也有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带来的短期较大压力。从国际看,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我国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这样的局面十分罕见、十分复杂,但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环境。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处理不当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风险发展成大的风险,局部的风险发展成系统的风险,国际上的风险演变为国内的风险,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的风险转化为政治风险,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把握辩证思维,就要在一帆风顺时如履薄冰,在按部就班中举轻若重,在山雨欲来时防微杜渐。当情况发生了变化,就要顺应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作出应变,绝不能麻木不仁、颟顸迂腐,绝不能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在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上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保持战略定力,从容应对挑战
把困难想得充分一些,把风险估计得严重一些,并不是说要自己吓自己,更不能因之而真的吓倒自己。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是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害怕风险或躲避风险,意欲完全消除风险或消除全部风险,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保持战略定力就是化危为机、危中寻机。
战略定力的“定”在于不惊慌失措。从来良药苦口,针砭刺骨,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转型,吐故纳新,怎么可能没有阵痛,怎么可能没有代价。从发展起来前到发展起来后,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从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从经济新常态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处置“僵尸企业”到稳定房地产市场,刺破脓肿当然会鲜血淋漓,但这是走向健康的开始。这种摆到面前的风险固然会引发社会一时的不适应,会让我们很疼,但并不可怕;反倒应该警惕的是病急乱投医的左右摇摆或得过且过、饮鸩止渴所导致的潜在的更大风险。
战略定力的“定”在于不急于求成。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从大国迈向强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不会立竿见影,也不要幻想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在相当长时期内,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还必须同生产力更发达的资本主义长期合作和斗争,还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义无反顾地沿着认准的方向、走对的道路、做好的事情走下去、做下去,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良好态势、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贯彻下来,落实下去,现在这一切看似唬人的风险就会消弭于无形,新的伟大奇迹就会不断产生。
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化危为机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确定和不可预测危机的客观存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预期目标。确实从表面看,我们现在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许多“不利”数据,面临着许多“不利”局面。但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数据,仔细研判这些局面。可以看出其实质是我们过去那种习以为常的发展模式开始持续不下去。经济社会中出现了困难和挑战,客观上提供了过去所不具备的坚持新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的条件。
面对危机,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办好自己的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现在,我们正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下行时期正是经济进行结构调整的机会。这个时候,不是你愿不愿意去调整的问题,而是不调整就没有活路,这叫危机推动。没有危机和压力,要想改变过去的发展方式,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干。但是现在,不转变不行了。特别是着眼于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要抓住用好这个时机。
第二,降低不合乎国情与发展阶段的经济预期。这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相当多的群体从中受益,同时,一些社会群体开始出现不合乎国情的预期。以房地产为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现有的资源条件约束下,城市人均住房30平方米是我们的基本水平。生活好的群众自然可以自愿多花钱住好些,但大多数的社会群体恐怕没有这样的能力。可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上连经济适用房都在100多甚至200多平方米,老百姓想买小房子都买不到。住房首先是用来居住,然后才能谈投资,不能本末倒置。我们不反对少数群体追求财产性收入的要求,但这必须建立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经济发展出现暂时困难,有助于降低不合理的预期,对实现健康发展是难得机遇。
第三,虽然现在经济出现困难,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巨大成就,使得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可以保证,社会可以保持稳定。而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过一段紧日子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比如,政府压缩一些不合理的行政开支,企业调整一些浪费的行为模式,一些群体少些奢侈炫耀性消费,这都有助于改善不同社会群体间关系,赢得社会对政府更多的认同感。
概而言之,如果能在危机当中切实转换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模式,真正走上科学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我们就能抓住前所未有的机遇,真正实现化危为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